奋力谱写绿色金融大文章 全面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绿色金融是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安徽省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金融机构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持续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水平,深入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导向作用,全省绿色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强化政策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探索推进区域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货币政策结构引导功能。持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扩大支持范围,做好碳减排支持工具项目摸排与协调,将徽商银行、合肥科技农商行等5家法人银行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截至2024年11月末,21家全国性银行在皖分支机构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457.58亿元,累计向辖区5家法人银行提供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6.19亿元,以正向激励的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绿色转型。
二是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16年,联合省政府金融办等8部门印发《安徽省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方案》,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有效发挥金融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2024年,联合省委金融办等7部门印发《安徽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三是探索建设绿色金融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地市分行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地方标准建设。人民银行黄山市分行发布《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研制《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实施指南》团体标准;人民银行滁州市分行联合制定了《滁州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项目评价标准》《滁州市锂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等标准规范。
聚焦重点领域特点,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作为煤电、钢铁、建材、农业等传统高碳产业占比较高的省份,安徽省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稳妥有序推动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鼓励部分地市探索开展转型金融先行先试。淮北市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煤电行业转型机制,印发《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指南(试行)》,《金融机构煤化工行业融资主体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信贷管理指南》,按照“目录+项目库+承诺函+碳账户监测”的路径推进煤电转型金融,累计授信项目63个、163.45亿元,落实贷款项目57个、余额55.08亿元。蚌埠市积极推进玻璃行业转型金融实践,印发《玻璃产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2024—2025年版)》,明确3大玻璃产业、5项细分行业、66项低碳转型支持技术路径及指标要求,筛选首批11个储备项目进入转型项目库,储备融资需求23.87亿元。
二是稳步推动转型金融支持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联合省委金融办等5部门印发《安徽省建材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方案(2024—2025年版)》;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全面梳理建材行业转型主体、项目清单,探索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搭建转型融资对接专区。
三是关注弱势群体权益,促进公正转型。国家开发银行牵头以银团贷款模式为淮南洛河电厂投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60.56亿元,贷款利率与度电煤耗、职工性别比例、转岗职工培训等指标挂钩,推动煤电企业公正转型;马鞍山农商行落地全省首单ESG挂钩贷款,向马鞍山中铁水务发放期限10年、总额1134万元的贷款,贷款利率与企业的出水水质、员工关爱及人力资源管理指标挂钩;宣城市创新“绿税贷”,引导金融机构基于税务系统节能降碳指标评价模型,为轻资产、弱抵押的绿色节能减碳企业提供贷款,累计放款6.87亿元。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探索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是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疏通产融对接堵点,创新绿色金融模式。兴业银行滁州分行推出“碳减排双挂钩贷款”,首次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两个领域同步嵌入利率激励机制,全省金融机构积极复制推广;浦发银行合肥分行承销皖能集团“碳资产标识债券”,成为碳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的环境权益浮动利率债券;蚌埠、亳州等地落地绿色供应链融资,带动绿色产业链小微企业融资;滁州创设“碳票生态贷”,嵌入利率、额度、权益3项激励,畅通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铜陵建投成功发行“绿色中期票据”,募集资金6亿元,专项用于区域水系整治环境提升工程。
二是解锁农业致富密码,推进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农发行创新推进“村落江淮”项目贷款模式,以民宿和绿色农产品为价值实现载体,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累计授信282亿元;工商银行推出“养殖e贷”,通过肉牛活体质押的方式,助力“秸秆变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黄山制定金融机构“两山”银行评定标准,发放全省首笔水排污权抵押贷款。
三是抚平煤矿“生态伤疤”,促进资源城市生态修复。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瞄准采煤沉陷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治理模式打造“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贷款模式,推动淮南、淮北传统能源产业焕发新机。
四是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国开行、徽商银行落地“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项目贷款,破解公益环保项目还款来源难题;农发行依托“大黄山建设——徽州区水安全综合提升及水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创新水安全保障导向型发展(WOD)融资模式,通过“增肥哺瘦”原理,将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带来的外溢效益加以回收并反哺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形成水利建设投入和回收的闭环。
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着力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水平
安徽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全国唯一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和五家拥有专业农业保险直保公司的省份之一, 十分注重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出台了《安徽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推动保险业支持农业、林业等领域气候适应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通过强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开展自然灾害综合保险试点,完善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和救助水平,连续三年荣获财政部年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综合绩效评价全国第一。在全国首创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采取贴费、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举措,撬动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基金等金融工具协同联动,探索打造财金版“皖农通”品牌,现已推广至75个县区;建立“基本险+完全成本险+商业险”三级保障模式和特色险供给机制,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全省全覆盖,投保覆盖率超90%,累计开发地方特色险种500余个,为农业生产、助农增收撑起“保护伞”。
二是探索绿色保险创新实践。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不断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数量和类型,已在全省开展巨灾、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等ESG类保险16个,生态种植业、林业等生态农业类保险200多个,累计提供风险保障6708亿元。国寿财险安徽省分公司积极布局环境污染责任险、天气指数保险、巨灾保险等领域,加快推进“保险+期货”、收入、价格、气象指数等创新型险种发展。中华联合财险在安庆创新设计蓝莓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为怀宁县臻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67亩蓝莓提供价格保障。蚌埠市落地全国首单“保险+信贷+担保”秸秆综合利用配套金融保障项目,累计签订130单,提供保障金额5.1亿元。黄山市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将产生、排放影响新安江水质污染物的重点企业纳入强制投保范围,推动首批18家环境污染风险企业与3家保险公司签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作协议。
拓宽结果运用场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工作导向作用
省市联动开展绿色金融评价、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积极推动开展碳账户建设,引导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是强化绿色金融评价导向作用。定期开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评级,采取培训、通报、督导等多种方式,指导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形成评价结果与机构业务良性互促。
二是探索开发多种碳账户应用场景。分别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三端推进碳账户建设与场景应用。合肥市高新区上线“高新碳云”平台,打造碳评测、碳账户、碳治理、碳核证、碳金融、碳交易六大场景,为企业提供智慧能碳管理手段。人民银行阜阳市分行推动完成首批1000余户中小企业碳账户编制评价,指导颍泉农商银行对接开发“碳惠e贷”,实现授信条件与中小企业减碳效果期限、成效双挂钩;人民银行亳州市分行持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碳账户核算,推动银行机构创设“金农碳e贷”,累计发放1.84亿元。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探索开展企业碳核算试点,基于企业通过InsBlue平台完成的碳核算结果,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蚌埠分行开通个人碳账户27万余户,实现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碳减排积分兑换等功能。
三是注重拓展环境信息披露结果运用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分步分类推进差异化环境信息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全省149家金融机构发布了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滁州立足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将披露工作纳入气候金融评价方案;马鞍山引导金融机构基于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加强绿色运营与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